手持式塵埃粒子計數器的工作流程圍繞 “采樣 — 檢測 — 數據處理 — 結果輸出” 展開,通過精密的光學、電子系統協作,實現對空氣中塵埃粒子的高效檢測與精準分析。以下將詳細拆解其工作步驟:
準備與參數設置:使用前,操作人員需確保儀器電量充足,鋰離子電池滿電狀態下續航時間≥8 小時。打開儀器,通過電容觸摸式液晶顯示屏進入操作界面,根據檢測需求設置參數,如采樣點、房間號、采樣次數等,同時可查看當前溫濕度是否在儀器適用范圍(溫度 0℃~40℃,濕度 10%~75%)內,避免因環境因素影響檢測結果。此外,若檢測環境可能存在酸堿等腐蝕性氣體,則需更換適合的采樣配件或調整檢測方案,防止儀器損壞。
空氣采樣:儀器啟動后,內置的抽氣泵以標準流量 2.83 升 / 分鐘(0.1 立方英尺 / 分鐘,精度 ±5%)運行,通過采樣口吸入環境空氣。為確保采樣數據具有代表性,采樣口需垂直向上,且距離墻面、設備等障礙物至少 0.5m,避免氣流干擾。吸入的空氣進入儀器內部,依次通過過濾裝置(初步過濾大顆粒雜物,保護后續檢測部件)和流量調節系統(保證采樣流量穩定),最終進入檢測腔。
粒子檢測:在檢測腔內,半導體激光器發射出單色平行光,照射通過的空氣樣本。當空氣中的塵埃粒子穿過光束時,會發生光散射現象,產生散射光脈沖。根據米氏散射理論,不同粒徑的粒子散射光強度和角度存在差異,粒徑越大,散射光越強。散射光經由透鏡組匯聚后,被光電傳感器(如光電二極管)捕捉,光電傳感器將光信號轉換為電脈沖信號,且脈沖幅度與粒子體積(即粒徑)成正比。隨后,電脈沖信號被傳輸至信號處理模塊。
信號處理與粒徑分類計數:信號處理模塊首先對電脈沖信號進行放大、濾波處理,去除噪聲干擾,提高信號質量。接著,通過預設的粒徑通道(0.3μm、0.5μm、1.0μm、3.0μm、5.0μm、10μm),對信號進行閾值比較。當脈沖信號幅度超過某粒徑通道的閾值時,系統判定檢測到對應粒徑范圍內的粒子,并進行計數。例如,若脈沖信號幅度超過 0.5μm 粒徑通道的閾值,則該通道計數加 1。儀器可同時對多個粒徑通道的粒子進行并行計數,每秒可處理超過 10,000 個粒子脈沖。
數據計算與存儲:根據采樣流量和采樣時間,儀器自動計算出單位體積內不同粒徑粒子的濃度(單位:顆 / 升、顆 /m³、顆 /ft³)。同時,利用內置算法進行 95% UCL(置信上限)計算,評估檢測結果的可靠性。檢測數據包括實時濃度柱狀圖、等效濃度計算值、實時氣流值、潔凈度真實等級值等,還會關聯時間、日期、測量值、溫濕度、房間號、采樣點、采樣次數等附加信息,自動存儲至儀器內置的 4GB 存儲空間中,可保存 1 - 10 萬條數據,方便后續查詢與分析。
結果輸出與應用:檢測完成后,操作人員可在電容觸摸式液晶顯示屏上實時查看檢測結果,直觀了解空氣中塵埃粒子的數量和大小分布情況。若檢測結果超過預設的潔凈度等級報警閾值,儀器將發出聲光報警提示。此外,數據可通過雙 USB 高速通信接口導出至 U 盤,或通過內置 WIFI 傳輸至電腦、云端平臺,實現遠程數據查看與管理。也可連接配備的獨立藍牙打印機,實時打印采樣數據,為潔凈環境監測、驗收等工作提供紙質記錄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