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增白劑檢測儀除了適用于鮮切蔬菜外,還廣泛適用于以下幾類易被非法添加或沾染熒光增白劑的農產品檢測,具體應用場景及檢測重點如下:
一、食用菌類(重點檢測對象)
食用菌因顏色潔白、市場價值高,易被不法商家通過浸泡熒光增白劑或使用含增白劑的包裝材料進行 “增白” 處理,常見品種包括:
雙孢蘑菇、雞腿菇:重點檢測表面是否因浸泡增白劑或保鮮劑而殘留熒光物質。
白靈菇、杏鮑菇:需排查包裝紙、墊材等是否為增白劑處理過的材料,導致接觸性污染。
竹蓀、銀耳:尤其是干制產品,可能通過漂白工藝改善賣相,需檢測是否存在熒光增白劑殘留。
二、水生植物與藻類
部分水生農產品為延長保鮮期或提升色澤,可能被違規處理,需重點檢測:
蓮藕、荸薺(馬蹄):鮮銷或加工前可能被浸泡在含增白劑的溶液中,去除表面泥土的同時 “增白”。
海帶、裙帶菜:干制或鹽漬產品若顏色異常亮白,需警惕熒光增白劑用于掩蓋品質缺陷。
水發產品(如毛肚、海參):部分不法商家可能在水發過程中添加增白劑,改善外觀并延長貨架期。
三、糧谷類及其加工制品
糧谷加工品若呈現異常潔白或均勻色澤,可能存在非法增白處理:
面粉、米粉、掛面:檢測是否違規添加熒光增白劑(如過去曾用于面粉的 “吊白塊” 雖非熒光劑,但類似違規思路),或包裝材料遷移污染。
粉絲、粉條、腐竹:尤其是以淀粉為原料的制品,若顏色過于透亮、白度異常,需排查增白劑殘留。
大米、小米:拋光過程中若使用含增白劑的拋光劑,可能導致米粒表面殘留,需檢測表皮熒光反應。
四、新鮮水果與表皮光滑的蔬菜
表皮光滑、易吸附化學物質的農產品需注意:
馬鈴薯(土豆)、白蘿卜:削皮后若短期存放中使用含增白劑的保鮮劑,切面可能殘留熒光物質。
蘋果、梨、葡萄:重點檢測表面蠟質層是否含有熒光增白劑(非法用于改善光澤度),或包裝紙、保鮮袋遷移污染。
黃瓜、茄子:鮮切或整果銷售時,若表皮異常亮白或保鮮劑處理不當,可能存在熒光劑殘留。
五、干貨與腌制品
干貨類產品因加工流程復雜,易被用于掩蓋原料缺陷或延長保質期:
干辣椒、黃花菜:若顏色過于鮮艷或均勻,可能通過漂白處理,需檢測熒光增白劑殘留。
筍干、香菇干:部分商家為改善賣相,可能在浸泡或烘干過程中添加增白劑,需檢測表面熒光反應。
腌漬蔬菜(如泡菜、醬菜):若成品色澤異常透亮,需排查腌制過程中是否使用含增白劑的添加劑。
六、其他高風險農產品
豆制品(如豆腐、豆干):若質地異常潔白且無自然豆色,需檢測加工過程中是否違規添加增白劑。
茶葉(尤其是白茶、綠茶):少數不良商家可能通過漂白工藝改善茶葉色澤,需檢測葉片表面熒光物質。
中藥材(如白芷、山藥):部分根莖類藥材為提升外觀,可能經增白處理,需納入檢測范圍。
檢測邏輯與場景適配
風險特征:優先檢測 高附加值、易氧化變色、需長期保鮮 的農產品,如食用菌、水發制品、干貨等。
檢測場景:
生產端:種植 / 加工企業自檢原料或成品是否污染。
流通端:農貿市場、超市對入場農產品抽樣篩查,防范違規增白產品上架。
監管端:工商、質檢部門針對消費者投訴或高風險品類開展專項檢測,如節日期間的干貨、水發產品抽檢。
操作要點:結合檢測儀的 雙波長激發(254nm/365nm) 和 可見光對比,觀察樣品在不同光源下的熒光強度與顏色(增白劑多呈現強烈藍紫色熒光),同時參考 NY/T1257-2006 標準比色卡,排除葉綠素等自然熒光干擾。
通過對以上品類的針對性檢測,可有效遏制熒光增白劑在農產品中的非法使用,保障食品安全。